快三彩票购彩大厅

前台客服
在线咨询
扫一扫

扫一扫加我

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湖南宋牧律师事务所官网,本律所提供专业实用法律咨询服务,如:刑事案件 医疗事故 婚姻财产继承,交通事故责任、不动产合同法务,人身伤害赔偿案等等。

邵阳律师事务所-著名邵阳律师宋牧律所官网-高胜诉率


位置:首页 > 合同法务案例 > 阴阳合同十篇[阴阳合同违反了什么法律]

阴阳合同十篇[阴阳合同违反了什么法律]

发布时间:2024/1/1 阅读量:4

八个无罪成功律师郑贴侨 18907390038


  阴阳合同篇1

  由于协商不成,双方对簿公堂。小戴声称,起先确实有42万元的约定,谁知2008年政府宏观调控后房价下跌了,于是双方经过协商后将房价调整为25万元的新价格。现在自己已经付清25万元房款,要求张先生协助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张先生则当庭要求小戴先付清42万元房款。

  法院判决 法院审理后认为:1、即使考虑房价下跌因素,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房屋价格下调17万元,有悖常理;2、中介公司的具体经办人作证,房屋的实际转让价就是42万元,当时为了少缴税,双方才在后来的合同中将房价写低成25万元;3、中介公司是按照房屋总价款的1%向双方收取佣金的,双方实际支付的佣金恰恰就是4200元。

  综合以上考虑,法院认定:42万元才是真实的交易价格,双方在《上海市房地产买卖合同》中约定的房屋转让价25万元这一条款具有非法目的,不受法律保护,该条款无效,但该条款无效不影响合同其他条款的效力。因此,判令小戴付清42万元,房款付清后,张先生协助小戴办理产权过户手续。

  理财提示 阴阳合同就是通常指的黑白合同,是当事人为了逃避税收,签订两份价格不同的房屋买卖合同,以价位低的合同办理房屋过户手续,实际却履行价位高的合同。表面上看,阴阳合同有时确实达到了规避税收、降低房屋买卖成本的作用,但事实上,阴阳合同滋生了大量纷争。毕竟双方签订了两份具有不同价格的合同,一旦有方起了“歹心”,这阴阳合同往往就成了麻烦的根源。

  除了以上案例提到的情况外。最常见的就是:由于房屋买卖过程中,房价出人意料地有了大幅的上涨或下跌,因此一方想违约不履行合同,往往在法院声称自己签订阴阳合同时不知道违法,现在知道了,所以要求法院判决买卖合同无效,双方无需再履行合同。

  阴阳合同篇2

  关键词 阴阳合同 垫资合同 效力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1关于“阴阳合同”的效力问题

  “阴阳合同”在目前竞争异常激烈的建筑市场上也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所谓“阳合同”一般是指经过公平的招投标程序所形成的合同,是经过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合同,而“阴合同”即为私下协议,是发包人与承包人在招投标过程中或“阳合同”签订之后,双方以所谓“补充协议”、“乙方承诺书”等形式出现的协议。对于“阴阳合同”的法律效力,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21条的规定,显然该司法解释当然的认定“阳合同”有效,而“阴合同”无效。笔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因为“阴阳合同”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涉及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的界定、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审查,对出现“阴阳合同”的各种情形均采用同一尺度进行衡量,显然是草率的。笔者认为应依根据法律规定及民法学原理,针对不同情况,做具体分析。

  对于“阴合同”而言,其是与公开的经有关部门备案的“阳合同”相对的私下协议,这种私下协议从签订的时间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产生于“阳合同”之前,即在招标程序结束之前双方已签订了私下协议;另一种是产生于“阳合同”之后,即在发包人与承包人按招标投标程序签订“阳合同”之后,双方再签订的私下协议。因此,对于两种情形下的“阴合同”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做出认定。对于第一种情形的“阴合同”,如果因建设工程项目属法律规定必须进行招投标的范围,此种私下协议因违反有关招标投标规定而应认定无效。而且,尽管私下协议签订后仍进行形式上的招投标,并最终订立“阳合同”。第二种私下协议的法律效力,则需依具体条款而定,若内容违反了经过招标投标程序签订的“阳合同”的实质性内容,该协议或有关条款无效;若未违反实质性内容,则私下协议的的法律效力不受影响。而关于实质性内容的理解,则是认定此种情形的私下协议效力的关键。

  对于“阳合同”而言,如果经过招投标程序签订的“阳合同”,属于民法上的伪装法律行为,那么这一“阳合同”应为无效合同,其理由是:其一,伪装法律行为在法理上属于双方有通谋的故意的非真实意思表示,其目的在于通过招标形式使其合同在表面上合法化,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则在“阳合同”之外。其二,如果双方已有私下协议在先,招投标程序不过是徒具形式而已,招标人往往以各种理由去排除其他招标人而使自己签私下协议的相对人中标,这就背离了招投标制度的宗旨和目的。其三,我国《招投标法》第43条明确规定,在确定中标人前,投标人不得与招标人就招标的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因此,笔者主张构成伪装法律行为的所谓“阳合同”尽管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但应认定为无效。

  2关于垫资合同的效力问题

  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项目过程中,以垫资施工作为优惠条件,得到承揽工程的目的,是目前建筑业的一大普遍现象。所谓的垫资,是指承包方在合同签订后,不要求发包方先支付工程款或者支付部分工程款,而是利用自有资金先进场施工,待工程施工到一定阶段或者工程全部完成后,由发包方再支付垫付的工程款。对于建设工程合同中的垫资条款效力问题,有的以垫资施工的优惠条件构成不正当竞争或垫资条款的性质属于企业法人间违规拆借资金行为,而主张无效。有的则以垫资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常有的现象,也是国际建筑市场的惯例,因而主张垫资条款有效。

  近年来,随着《合同法》的颁布实施,那些以建设部、国家计委、财政部1996 年发出的《关于严格禁止在工程建设中带资承包的通知》为依据,主张垫资条款违反该《通知》的规定,而应认定为无效的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最高人民法院在1999年出台的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指出:“合同法实施以后,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两部一委的《通知》不属于行政法规,也不是部门规章,因而不能以该《通知》为依据来判定垫资施工合同的法律效力。此后,最高人民法院 2005 年起施行的《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 6 条的规定,则是进一步给垫资条款正了名,原则地认可了垫资合同的效力。至此,我们不能再以垫资违反两部一委的《通知》为依据认定合同无效,但是否意味着所有情况下的垫资承包合同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呢?

  笔者认为,从我国现行立法的规定来看,这还要视具体情况来进一步分析。如果在招投标合同中未约定垫资,而在中标后双方就垫资又签订了补充协议,那么这种行为就构成了对《招标投标法》第 46 条强制性规定的违反,应属无效。另外,虽然笔者不主张将垫资简单狭义的认为是行业不正当竞争的手段,但如果在工程承发包过程中,发包方和承包方相互串通,私下达成垫资协议,并以此排斥其他竞争对手,确有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从而导致合同无效。以假借联建名义的垫资施工合同及以预售商品房形成的垫资承包合同,也会因违反联合开发、商品房预售的强制性规定而导致合同无效。可见,垫资合同的效力问题是复杂的,在对垫资合同效力进行认定时,还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阴阳合同篇3

  关键词: 阴阳合同;强制性规范;效力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Yin and Yang contract" phenomenon exists generally, and disturbing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and orderly operation. Laws an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n the "Yin and Yang contract" behavior prohibitions, but for its legal effect of some regulations not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in the practice of the oper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Yin and Yang contract" effect of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 Yin and Yang contract; Mandatory norms; effect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建筑工程“阴阳合同”的概念及其危害

  1.1“阴阳合同”的概念

  我国建筑市场属于买方市场,建筑工程招标人处于强势地位,投标人为能够承揽项目,迫于无奈经常签订“阴阳合同(也经常被称为‘黑白合同’)”。实际上,“阴阳合同”并非严格的法律术语,其名称源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对“黑白合同”做的表述:“建设单位与投标单位或招标机构串通,搞虚假招标,明招暗定,签订‘阴阳合同’的问题相当突出。所谓黑合同,就是建设单位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除了公开签订的合同外,又私下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强迫中标单位垫资带资承包、压低工程款等。”[参考文献:

  见2003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做的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关于“阴阳合同”的部分。]这是关于“阴阳合同”权威的表述。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4号)第二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就同一建设工程另行订立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与经过备案的中标合同实质性内容不一致的,应当以备案的中标合同作为结算工程价款的根据。”基于上述,本文认为建设工程“阴阳合同”,是指当事人就同一项建设工程项目签订两份实质性内容不一致的合同,其中白合同是在程序和内容方面一般都符合法律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合同,黑合同是当事人实际履行的但是其很多内容是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禁止性规定的协议。具体来说,“阴阳合同”有如下几种:暗中抬价、规避垫资禁止性规定、规避压价禁止性规定、规避非法分包和转包禁止性规定的阴阳合同。

  1.2“阴阳合同”的危害

  一般来说,阳合同经过了合法的招投标程序,并且在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备案,形式上具有合法性。而阴合同则是不正当竞争的产物,往往具有隐蔽性、不公平性,甚至在很多时候具有违法性。但另外一方面阴合同有时却更加真实的反映了当事人的意思,往往比阳合同更具合理性,甚至合法性,导致阴合同与阳合同名不副实的情形。正是因为阴阳合同在合法性合理性方面的冲突不定,合法与违法的角色转换,导致“阴阳合同”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首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管理者凭借其对建设单位工程发包的直接管理的有利地位,为谋取个人经济上的最大利益,可能与投标人合谋串标,再通过签订建设工程阴阳合同来抬高工程价款,并从中收取回扣,导致企业单位的所有权人(股东)权益受损;其次,我国建设市场为买方市场,面对融资渠道不畅的压力,建设单位更倾向于由承担单位垫资施工,引发建筑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工程款层层拖欠,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转;第三,建设单位为了追求更大利益,弥补招投标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尽量压低建设工程价格,签订规避压价禁止性规定的建设工程阴阳合同。而建筑企业迫于竞争压力,违心以低价甚至低于成本价承包工程,结果就是建筑企业有可能通过降低施工质量,或签订规避非法分包、转包禁止性规定的阴阳合同,以降低成本,留下建筑工程质量,危害公共安全。从长远上来说,阻碍了建筑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2.现行法律法规对建设工程“阴阳合同”效力的认定及其不足

  2.1法律对“阴阳合同”的禁止性规定

  《建筑法》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转包或肢解以后以分包名义分别转包给他人。《招标投标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在确定中标人前,招标人不得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该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中标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也不得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向他人转让。”可以看出,法律严禁招标单位与投标单位、中标单位与其他分包单位在签订阳和同之前或之后,私下再签订改变实质性内容的阴合同。为防止当事人违法获取巨大经济利益铤而走险,《招标投标法》第五十八条、《建筑法》第六十七对违法签订阴合同的行为予以罚款、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格证书等行政处罚措施作出了规定。虽然法律对当事人签订“阴阳合同”行为不仅态度明确,而且当事人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也很严重。但实践中,“阴阳合同”普遍存在,而且很多建筑领域工程合同事关一些基础设施,标的额较大,甚至盈利丰厚,以及涉及到众多民众的利益,因此对当事人签订的“阴阳合同”法律效力如何认定和处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2现行法律在认定“阴阳合同”效力方面的不足

  阴阳合同篇4

  【关键词】离子色谱 阴离子 阳离子 同时分析 保留行为

  离子色谱是在近代高效液相色谱和经典离子交换色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液相色谱技术。自1975年创立以来,其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分离分析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分析方法之一。其分析对象也由早期的无机阴、阳离子扩大到有机酸、糖类、氨基酸、胺类等各种类型的离子性物质,甚至于某些疏水性有机大分子。但是我们在用离子色谱对样品进行分析有时不单单只分析一种离子,而需要对阴离子和阳离子进行同时分析,下述三种树脂可以在不改变分析条件的情况下对阴、阳离子进行同时分析。

  1 阴、阳离子在阴离子交换树脂柱上同时分析时的保留行为

  在阴离子交换树脂柱上对阴阳离子进行同时分析,一般是将金属离子转变成络阴离子,然后用阴离子交换柱对阴阳离子进行同时分析。Yamamoto等人[1]在阴离子交换树脂柱上用EDTA既作络合剂又作淋洗液研究了阴、阳离子的保留行为,实现了阴、阳离子的同时分析。把碱土金属离子钙和镁变成EDTA络阴离子后,在阴离子交换柱上就可与无机阴离子进行同时分离,因为EDTA与碱土金属和过渡金属离子易生成稳定的络阴离子,而且EDTA络阴离子既可以用紫外检测器,也可以用电导检测器与无机阴离子进行同时检测,所以,以EDTA作络合剂(和淋洗液)研究阴、阳离子同时分析的应用实例较多[2]。Yan等人[3]比较了EDTA与其它几种同类络合剂DCTA,EGTA,DTPA作为淋洗液同时分离无机阴、阳离子的性能,结果发现EDTA对于阴、阳离子同时分析时的研究效果较好。如果在EDTA淋洗液中加入紫外吸收较强的物质,如EDTA铜盐、1,5-二萘磺酸,就可进行间接紫外检测。以均苯四甲酸为络合剂也可以实现碱土金属离子和常见无机阴离子的同时分析。Ohta等人[4]研究了常见阴离子(包括HCO3-)、Mg2+和Ca2+在阴离子交换树脂柱上,以均苯四甲酸为淋洗液时的保留行为,并用于各种环境水样中常见阴离子和 Mg2+,Ca2+的同时测定。随后Ohta等人[5]又以抑制型电导检测,均苯四甲酸为淋洗液,在阴离子交换树脂上研究了常见无机阴离子和二价阳离子的保留行为。结果得到无机阴离子(Cl-,NO3-,I-,SCN-,SO42-,S2O42-)和二价阳离子(Mg2+,Ca2+,Mn2+,Co2+,Ni2+,Zn2+,Cd2+)的同

  时分析和高灵敏检测。

  2 阴、阳离子在阳离子交换树脂柱上同时分析时的保留行为

  在聚甲基丙烯酸酯弱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柱上也可以得到阴阳离子的同时分析。这种同时分析是基于阴离子的离子排斥机理和阳离子的离子交换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Tanaka等人[6]在这种弱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柱上分别以酒石酸、磺基水杨酸-冠醚、磺基水杨酸-甲醇-水为淋洗液,研究了一些阴、阳离子同时分析时的保留行为。并用于酸雨中阴、阳离子(Cl-,NO3-,SO42-,Na+,K+,NH4+,Mg2+,Ca2+)的同时分析。Mori等人[7]在聚甲基丙烯酸酯弱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柱上,以含有冠醚的酒石酸为淋洗液,电导检测,得到了Cl-,NO3-,SO42-,Na+,K+,NH4+,Mg2+,Ca2+阴、阳离子的高速同时分离。这种方法已成功的用于几种环境水中阴、阳离子的同时检测,结果满意。3 阴、阳离子在混合床树脂柱上同时分析时的保留行为

  混合床固定相就是将两种填充剂混合均匀后充填到一根色谱柱里,Pietrzyk等人[8]研究了几种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混合床固定相并进行了无机阴、阳离子的同时分析。丁明玉等人[10]在研究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混合床固定相时,首先对混合床固定相中阴、阳离子的保留行为和机理进行了探讨,继而又成功的研制出能同时分离无机阴离子、阳离子和有机酸的混合床柱,并应用于酒、饮料和自来水的分析,获得满意结果。

  参考文献

  [1] Yamamoto M,Yamamoto H,Yamamoto Y,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inorganic anions and cations by ion chromatography with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as eluent.Anal. Chem,1984,56:832-834

  [2] 于泓,冯世德,刘清林.单柱阴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无机阴离子、无机阳离子和有机酸的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3,14(7):1070-1072

  [3] Yan D R,Schwedt G.Simultaneous ion chromatography of inorganic anions together with some organic anions and alkaline earth metal cations using chelating agents as eluents. J.Chromatogr,1990,516:383-393

  [4] Ohta K,Tanaka K,Fritz J S.Nonsuppressed ion chromatography of inorganic anions,magnesium and calcium ions using a pyromellitate elu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water quality. J.Chromatogr,1996,731:179-186

  [5] Ohta K,Tanaka K.Suppressed ion chromatography of inorganic anions and divalent metal cations with pyromellitic acid as eluent. J.Chromatogr.A,1998,804:87-93

  [6] Tanaka K,Ohta K,Haddad P R.Highperformance ion-exclusion/cat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of anions and cations in acid rain waters on a weakly acidic cation-exchange resin.J.Chromatogr.A,2001,920:239-245

  [7] Mori M,Tanaka K,Helaleh M I H,Xu Q,High-speed simultaneous ion-exclusion/ cat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of anions and cations on a weakly acidic cation-exchange resin column.J.Chromatogr.A,2003,997:219-224

  [8] Pietrzyk D J,Senne S M,Brown D M.Anion―cation separations on a mixed-bed ionexchange column with indirect photometric detection.J.Chromatogr,1991,546:101-110

  [9] 丁明玉,王宗花,陈培榕.用混合床离子色谱柱同时测定阴阳离子[J].分析化学,1997,25(12):1430-1433

  阴阳合同篇5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7.032

  中图分类号:R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7-0109-03

  王居易教授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经络理论的应用方面颇有建树,其同名经对穴理论对正确理解针灸医师诊疗模式[1]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王师认为,手足同名经有密切协同作用,或合力,或平衡力,或直接连接作用。应用手足同名经各选一个穴位组成对穴是王师临床常用的取穴方法,疗效突出,并有可重复性。现将王师常用的同名经对穴总结如下。

  1 同名经对穴

  1.1 尺泽-阴陵泉

  两穴同属太阴经,分别为手足两经的合穴,属同名经。关于太阴经的功能,张介宾《类经》有“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开者主出”论述。王师认为,“居阴分之表”即为在里之表,主在里之出,可以理解为两方面含义:一为在里供应人体内脏的营养,即滋养内脏之意;二是具有将内脏的代谢废物转出的作用。正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太阴具有运谷化气散精、运水化湿布微两方面作用。其主治体现在对外接纳湿气,调节湿气对人体的影响,对内控制水湿的代谢[2]。凡是运化失司出现的胀满、逆气、结滞、泄泻、喘咳、呃逆、嗳气、腹泻等,湿阻不行致内源性出血、内源性皮肤病、肢体肿胀、白带增多、妇女经血不止等均可选此组穴。有关合穴的论述,《灵枢?九针十二原》有“所入为合”,《类经》解释为“脉气至此,渐为收藏,而入合于内也”。王师认为,合穴具有调养补益所属脏腑、所属经气的作用。此对穴具备调整太阴经及肺脾两脏的功能,能增强两经及肺脾本身的作用,保证太阴经及太阴脏的正常功能,发挥太阴脏与经在身体中一下一上分别主宰人体的水湿运行和水液代谢的作用[2]。

  1.2 通里-照海

  两穴同属少阴经,通里为手少阴经的络穴,照海为足少阴经通阴跷脉的腧穴,属同名经穴。王师认为,少阴经在三阴之中主枢,对太阴与厥阴二经的气血有枢转作用,专主阴分枢转。枢转,意为“可出可入,如枢机也”(《类经》)。王师认为,少阴对外承受热(暑)气对人的影响,调整人体与之相适应,可理解为少阴对外具有对六淫之火热之邪的承接调节作用;对内具有元阳作用,对全身有温煦生养等功能,对内脏具有透发疏通络脉的作用[2]。《针灸甲乙经》云:“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王师认为,利用少阴经穴可以治疗心脑病变。凡热邪内闭,心、肾、脑等络脉闭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均可选取少阴经穴。

  络脉存在于体表,《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王师认为,每条经脉的络脉从其所属络穴别出散于体表并与表里经的络脉相交互,其病理表现如《素问?缪刺论篇》“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少阴有温养透发络脉的作用,络脉病变常见血瘀之象,《针灸甲乙经?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云:“气血之俞在于诸络脉,气血留居,则盛而起。”手少阴心为全身之君火,取其络穴通里调养少阴之络脉。《经络全书》云:“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灵枢?脉度》云:“F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F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照海具有滋阴利咽、止痉作用,通里有镇静、安神、调心气的作用。王师认为,正是由于跷脉与少阴的密切关系,故选用通里与照海两穴相配治疗心脑神志方面的疾患,如失眠、舌强语涩、痴呆、躁狂等。二穴合用具有泻火清心、疏通阴络作用。

  1.3 大陵-行间

  两穴同属厥阴经,大陵为手厥阴经的输穴、原穴,行间为足厥阴经荥穴,属同名经穴。王师认为,厥阴经在三阴经中主阖,张介宾《类经》有“厥阴为阖,居阴分之里也……阖者主入”论述。厥阴为三阴中最里层,可理解为具备将等精微物质固摄在里的作用。是人体发生生理病理过程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厥阴将太阴经输送提供的营养物保存于内,手厥阴心包主阴血之源动力,心包帮助心脏向外射血;足厥阴肝藏血,入眠后人体循环的血液等精微物质入肝进行加工和清洗。因此,所有阴血不足、阴血失于固摄等均可从厥阴论治。从主治部位上看,王师认为心包主胸上、上肢的病变,肝主下肢的病变。厥阴经对外来风邪有承接调节作用,对内有疏风熄风养血作用[2]。王师认为,所谓“风”,是器官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导致的挛急现象,若血氧供给充分,则痉挛自行缓解,即“见风不治风,血行风自灭”。总之,厥阴主阴分之里,专门主管在里脏腑组织的血的摄收,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心包主血,肝藏血,因此,厥阴经对阴血有固涩收敛作用。只有固守、安静、收敛才能护阴,才能保证太阴输转之精的正常代谢。大陵为手厥阴经的原穴,原穴具有补益该经作用;行间为足厥阴肝经荥穴,“荥主身热”,可治疗虚热、阴血不足而引起的身热一类证候[3]。二穴合用具有清虚热、育阴血的作用。

  1.4 手三里-足三里

  两穴均属阳明经,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的下合穴,手三里为大肠经腧穴。阳明经为三阳之阖,张介宾《类经》有 “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论述,为三阳在里之阳,具有腐化水谷、吸收精微物质、传导糟粕、濡养卫气、温煦肌肤的作用。阳明经对外承接调整燥邪对人体的影响,对内有调节燥与湿平衡的作用[2]。王师认为,阳明经专主里主阳,阳明易温不易凉;阳明具有腐化水谷补充人体气血、传化糟粕的作用。王师强调,不要将阳明简单看成消化系统,其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人体提供营养精微物质。此对穴主治各种急慢性胃炎、呕吐、腹泻等脾胃病、慢性咳喘、血液病、中风后遗症、营养不良性消瘦、癫痫及其他慢性衰弱性疾病、脏器的退化衰老等。

  1.5 外关-足临泣

  两穴均属少阳经,外关为手少阳经腧穴,通阳维,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输穴,通带脉,属同名经穴。少阳主阳分之半表半里,为三阳之枢,张介宾《类经》有“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论述,少阳专主筋骨、膜原之间。王师认为,膜原之间可以理解为内脏间的缝隙、腹部的大网膜;膜原是由纤维松散组织组成,是人体津液、水液停留输转的部位。如现代医学的腹膜透析均在大网膜部位进行。少阳经对外承接火气的影响,对内平复肝胆相火之升越、调理少阳之郁结[2]。少阳为三阳之枢,主调理气机,对太阳与阳明有平衡调节作用。太阳之邪可转属少阳,阳明之精微转属少阳,通过少阳而转太阳表。《难经?二十九难》载“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俞治体重与节痛”。外关具有解表清热、活络止痛作用(阳气宣达则表自解、热自清,络通则痛自消);足临泣具有解郁散结、熄风泻火作用[4]。因此,可取外关与足临泣两穴主治少阳证的胸胁胀满、头痛、眩晕、便秘、耳鸣、牙痛、耳聋、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目赤等,以清泄少阳,治疗少阳经的火热症状。

  1.6 腕骨-京骨

  两穴同属太阳经,均为太阳经原穴。太阳为三阳之表,是宣发阳气、抵御外邪的主要屏障。张介宾《类经》有“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论述。王师认为,太阳对外承接寒邪对人体的影响,有关太阳经气的生理运行,《灵枢?卫气行》云:“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灵枢?营卫生会》云:“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王师认为,太阳经气除具有主一身之表阳气、温分肉、肥腠理的作用外,还具有主宣发阴液作用,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所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原穴为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具有补益本脏经气的作用,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二穴合用具有行阳化气、升阳益气、温阳解表作用,主治一切寒邪所致发热头痛、项强、腰背痛、咽喉痛、腹泻、小便异常等。

  2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48岁,2008年7月15日初诊:主诉:胸、胁、腹胀满反复发作6个月余,上午较轻,活动后加重,伴口干、汗出。西医检查无明显异常,曾服用疏肝理气中药,初始有效,其后症状逐渐加重。既往失眠10余年,依赖安眠药入睡,平日急躁。舌红,苔薄白,脉滑数尺弱。经络诊察:大陵和尺泽压痛,三阴交与阴陵泉之间多处结络,蠡沟压痛。辨证:患者性急躁,年近“七七”,肝阴不足,阴虚化火,木火刑金,乃厥阴经病变为本,太阴经病变为标。取穴(双侧):尺泽、阴陵泉、大陵、行间、三阴交。手法:尺泽、阴陵泉、三阴交用0.25 mm×40 mm针直刺。大陵、行间用0.25 mm×25 mm针直刺。所有穴位均用提插手法直至得气,留针30 min。针刺尺泽后,胸胀立刻减轻并逐渐消失。诸症在针刺后完全消失,治疗1次后症状缓解可持续24 h,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3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案例2:患者,女,54岁,2008年6月17日初诊。1年来,患者眠差、头汗多,伴心烦易怒,舌红,苔白,脉弦数。既往史:常年饮食凉后见腹泻,劳累后颈椎不适。经络诊察:列缺上下段有碎络,阴郄上下有结节感,阳谷附近有结络,下廉附近及临泣上下压痛。辨证:患者年过“七七”,正值天癸竭尽之年,肾水不足,阴不潜阳,阳不入阴,则不眠;阳亢于上,蒸液外出,故但头汗出;阴虚化火,扰动心神,故烦躁。治疗:与失眠有关的异常经络为肺经、心经、胆经,调整治疗以少阴经为主。取穴:通里(双)、照海(双)。用0.25 mm×25 mm针直刺,均用提插手法直至得气,留针30 min,每日1次。针刺后当天眠安,继续治疗5次后结束治疗,3个月后随访症状稳定。

  案例3:患者,女,43岁,2012年12月4日初诊。近两日,患者着凉后致右侧头痛,呈阵发性胀痛,每次发作持续4 h以上,伴怕冷、烦躁,无头晕、恶心呕吐,纳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数。经络诊察:阳谷附近结络,腕骨处结络压痛明显,京骨下手感有按压在薄的脆样物体上感觉(王师称其为脆络)并有剧烈压痛。辨证:患者主症为少阳经头痛,察经未见少阳经异常,反见太阳经异常,考虑与外感风寒侵袭太阳,太阳主开,开机不利,导致少阳阳气郁滞不宣,表现少阳经头痛。遵“急则治其标”原则,选取太阳经脉治疗。取穴:患侧腕骨、京骨。刺法:用0.25 mm×25 mm针直刺,均用提插手法直至得气。针刺后即刻患者头痛消失,留针30 min,加艾灸两穴,加强温养太阳经气,一次治愈。

  3 小结

  王师认为,提高针灸疗效,首先要对经络有正确的理解;强调一定以《内经》为本,兼通《难经》《针灸甲乙经》。基于对经络的理解和经络的诊察及临床应用[5],王师总结了常用的同名经对穴,其选择首先基于所在经络及连带脏腑的关系,其次是经络诊察结果。临床若使用得当,可获很好的疗效。另外,通过对对穴的应用,也可加强对经络的理解。因此,经络思维的正确建立,经络诊察是一个针灸医师所必备的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 周炜,王居易.王居易症候结构理论解析[J].北京中医药,2013,32(6):439-440.

  [2] 王居易.经络的三阴三阳称谓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针灸,1996,16(3):51-53.

  [3] 王居易.对奇经八脉及其腧穴的再认识[J].北京中医药,2011,30(12):1-5.

  [4] 王居易.谈谈对五腧穴的点滴体会[J].中国针灸,1983,3(2):23-24.

  [5] 周炜,王丽平,王居易.王居易经络诊察法的临床应用体会[J].北京中医药,2010,29(1):19-21.

  阴阳合同篇6

  [摘要]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直至今日,“三阴三阳”的本质仍未被揭示出来。通过对《伤寒论》中的六时、六病、合病、并病及六病欲解时的探讨,以及三阴三阳的三部定位划分,提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一个“时序”概念,并与空间病位相关联,因而认为“六病”是张仲景对外感热病的一种时间分类方法,可揭示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时间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关键词] 伤寒论; 三阴三阳; 六时; 六病

  Discussion of time and space differentiation of threeyin and threeyang in Shanghan Lun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threeyin and threeyang” in Shanghan Lun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 a classic written by Zhang Zhongjing in Han Dynasty, has been always the focus of dispute in successive dynasties. The essence of “threeyin and threeyang” has not been fully revealed up till now. Through studying the six pisions of day and night, the six diseases, the combination of syndromes, the complicated diseases, the complete recovery time and the space pision of “threeyin and threeyang”, the authors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threeyin and threeyang” in Shanghan Lun is a concept of timesequence,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location of disease in space. So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ix diseases” in Shanghan Lun is a categorization for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and this categorization reveals a sort of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ergence,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febrile diseases and the time.

  KEY WORDS Shanghan Lun; threeyin and threeyang; six pisions of day and night; six diseases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俗称“六经”。自宋以后,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由此而形成的伤寒学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一人一伤寒。直至今日,三阴三阳的本质仍未被揭示出来。本着以仲景解仲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笔者认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一个“时位”概念,它揭示了外感热病在不同时间阶段和空间结构中的基本规律。“六病”是仲景对外感热病的一种时间分类方法,其意义在于仲景从大量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时间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

  1 三阴三阳是一个时序概念

  《伤寒论伤寒例》说:“夫欲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与“时序”同步,即“因时之序”。正如《内经》所说的“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时序包括辰序、日序、月序、节序、年序等不同的时间、时期呈现的节律性。造成出现时序的规律性变化的内在原因,即日、月、星辰的周期性运动变化,揭示了人与天地相应更深刻的“因天之序”的重要思想。人体阴阳气血与日月星辰、四时八正的变化有同步效应,即人体的“生物钟”是人与自然长期作用不断进化的结果。因此,《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古人称外感热病为时病,即与时间密切相关的疾病。以时间命名、归类外感热病的方法是中医的重要特点。其中节序与时病的发生即病因关系密切,如伤寒、温病、中风、湿温、热病等以五运六气之风寒暑湿燥火来命名疾病。日序与时病的发展转归即病程关系密切,如伤寒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上而下、由阳而阴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传变规律,以及后世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的传变趋势。辰序与时病的显现愈解关系密切,一日之中病有轻有重、病势有显有隐,这对于辨识和鉴别脉证有重要意义,如热入血分的发热夜间明显,阳明潮热下午为甚,风寒表证发热中午前后较重。因而,三阴三阳所指不同,所言也异。这样就形成了《伤寒论》特殊的对外感热病的三阴三阳的时间分类方法。

  2 六病是对外感热病的一种时间分类方法

  《伤寒论》的编排体例是按三阴三阳六病进行分类的。那么六病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这在伤寒学派中各家认识大相径庭。

  2.1 六时的概念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生气,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把一天之阳分而为三,平旦、日中、日西。《素问金匮真言论》也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一天之阳始于平旦,终于黄昏。一天之阴始于黄昏,终于平旦。平旦为寅时,日中为午时,黄昏为戌时,鸡鸣为丑时,阳起于寅而终于戌,阴起于戌而终于寅。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为阳,戌亥子丑寅为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平旦、日中、日西、黄昏、合夜、鸡鸣等为“天时”,而十二时辰等为“时标”。人体生物钟是与天时相应,“时标”即今天的“机械钟”,仅是人们认识和标识时间的一种方法。机械钟(时标)不随时节、地域而变化,而“天时”就不同了,它是一个动态的时间概念。时病(外感热病)的表现形式、发病特点与昼夜时序节律同步,三阳占去一天的三分之二,三阴只占三分之一,体现了天人合一,人附天数的思想。

  2.2 六病时与六病欲解时 《伤寒论》中没有明确提出六病时,但却论述了六病欲解时,少阳病从寅至辰上,太阳病从巳至未上,阳明病从申至戌上,太阴病从亥至丑上,少阴病从子至寅上,厥阴病从丑至卯上。对六病欲解时,历代医家争议非常大,认为它与临床实际不符。藏东来[1]认为:欲解(xiè)时就是六病时,即搞清楚、弄明白六病的时辰。“病时是指发病痛苦的主要时辰(即六时的某个时间),病程则是为病后的天数日期(涉及病的传变、痊愈或死亡)。病时有着病程的特异性,病程有着病时的连续性。六病都有一定的病时和一定的病位,亦有病程发展的日期过程,就是六病时位的基本含义”。《周髀算经》记有测天的方法:“冬至日加(指漏壶上纪时的指标所指的时刻)酉之时,西游所极。日加卯之时,东游所极……冬至,日出辰而入申……夏至,日出寅而入戌。”这对理解《伤寒论》六病欲解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所谓从寅至辰上即日出之时,从申至戌上为日入之时,其所言必三辰者,缘冬夏四时日出日没之时间有早晚故也。从寅至辰上决不是后世理解的这个时段为少阳病欲解的时间,关键在于‘上’字,寅至辰只是一个起始的时间,而不是狭义的、机械的某个时间段。一年之中不同季节,日出是不一样的,从寅至辰以上的“天时”才是少阳病欲解的起始时间,也是少阳病加重显现的起始时间。也可以这样理解,六病时和六病欲解(jiě)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果“病时”病情加重,为病进;反之“病时”病情减轻,则为病退,为欲解。这样六病欲解时就与临床实际一致了,也可使《伤寒论》的病时和欲解时得到合理解释。如太阳病在巳至未上的自然“天时”内,病情显现为进,为未解。反之减轻则是要欲解的时刻,其他也然。这样,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就有机地统一起来,六病时和欲解时只不过是在同一时间上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而已,并遵循“天时”即季节不断变化,而非“时标”即机械钟。这在诊断、治疗和预后上都有重要意义。六病时为诊断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对用药也提供了一个因势利导、先其时而治的思想。这种使药力得正气之助而抗邪外出的方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也可根据六病当重不重,当显不显的病情推测欲解时。

  2.3 六病是和六病时密切相关的一个时间概念 “某某病”即在某一时段发病,就称为某病。在《伤寒论》中所有冠六病的条目仅表示一个病时概念,即在太阳时发病无论出现什么样的脉证都称作太阳病。在少阴时发病无论出现什么样的脉证都称作少阴病。如少阴病承气汤证,是在少阴时出现的承气汤证。太阳病桃核承气汤证、五苓散证,是在太阳时出现了蓄血证、蓄水证。阳明病吴茱萸汤证、麻黄汤证,是在阳明时出现了吴茱萸汤证和麻黄汤证等。

  3 三阴三阳是一个与空间病位相关联的概念

  3.1 三阴三阳的三部定位 古人认为六气的运行要有一定路径、经界,在不同的时间六气所主的空间位置是不同的。《伤寒论》继承了《内经》中三阴三阳的空间病位观,却否定了“经络病位”和“六经传变”观,确立了表、里、半表半里的三部病位观。《伤寒论》中众多单独使用三阳三阴名称的多指部位、系统而言,如太阳受之、太阳中风、太阳初得病时、太阳随经、阳明内结、转属阳明、属阳明、阳明居中主土、转系阳明、阳明中风,少阳中风、属少阳、转入少阳、系在太阴、太阴者、太阴中风、太阴为病、属太阴、少阴汗、厥阴中风等。三阳之气,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这在《伤寒论》中是很清晰的。《伤寒论》在三阴主位上并不十分明了,把三阴统称里证是极不准确的,这对三阴定位造成了极大混乱。《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张景岳说:“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厥阴为合,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合者主入,枢者主出入。”这样,太阳为三阳之始,厥阴为三阴之末,一开一合,一入一出,阴阳相交,对立依存,同属表部。阳明为三阳之末,太阴为三阴之始,一开一合,一出一入,阴阳相接,对立依存,同属里部。少阳为二阳之枢,少阴为二阴之枢,沟通表里,联系内外,同属半表半里。

  3.2 六证的概念 六证是在六气所主的时间和部位发生病变所表现出的特异性脉证。六证即后世所谓的提纲证,它是六病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病证的时位统一。《伤寒论》中有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少阴证等。六病的提纲证“××之为病”的脉证即六证。《伤寒论》六病的提纲证历来争议也很大,仲景的六证只是一个病时和病位的辨证,不具有病性特征。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一个病位在表、病时在太阳时的时位统一的特异性脉证,也可称为典型的太阳病。其他也然。

  3.3 六病和六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六病只有时间性,而六证不仅有时间性,还有空间性,是六病时位上的统一和特异性的脉证。六证是典型的六病,六病是非典型的六证。所以《伤寒论》六病的每一病中,各种各样的方证都有可能出现,它们或者仅病时、或者仅病位与六证一致。相反,同一方证,由于病时不同,表现是有差异的。如吴茱萸汤证在阳明病时、少阴病时、厥阴病时表现是不同的,阳明病、少阴病的大承气汤证,猪苓汤证表现也是各异的。这对于准确辨识方证在不同时间段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同一方证由于时间不同,其表现是有差异的。

  4 合病与并病

  《伤寒论》以六病为体例的归类和划分外感热病的方法显然克服了以季节日数为体例的一些不足,同时也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有大量的病证,病时横跨两个时段或几个时间段。仲景创立了合病、并病解决了这一现象。没有明显的六时特点的病证,仲景直称伤寒,或以其他病名来命名,如霍乱、黄疸等。

  《伤寒论》的体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论述太阳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合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主要论述太阳少阳合病。辨阳明病篇主要论述阳明病和阳明少阳合病以及三阳合病。辨少阳病篇主要论述了少阳病及三阳合病,非常有次序。三阴病由于病时相互重叠,因而也就没有合病、并病一说了。

  5 临证举隅

  许某某,女,52岁,会计,2003年12月23日就诊。患者咳嗽气喘4月余,后半夜加重,不能入睡,痰白量多,口渴,饮水多,小便频,体胖,舌红、苔白而干,脉沉,经多家医院中西药反复治疗无效。后怀疑为间质性肺炎(未行支气管镜检查)。处猪苓汤6剂。2004年1月1日二诊,咳嗽减,但不明显,再详细询问病时,发现每日凌晨5~7时咳嗽加剧,吐出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小便失禁、出汗、气短、咽痛、胸痛、喝水后上逆,方用麻黄升麻汤合猪苓汤。2004年1月10日三诊,咳嗽气喘明显好转,胸不痛,早晨5~7时仍咳吐泡沫痰,痰黏难咯,多汗,去猪苓汤单用麻黄升麻汤加黄芪(知母10 g、黄芩10 g、玉竹10 g、白芍3 g、干姜3 g、天冬3 g、桂枝3 g、茯苓3 g、白术3 g、麻黄6 g、升麻6 g、当归6 g、五味子3 g、甘草10 g、桔梗3 g、黄芪6 g),共计服药1月余,诸证尽消。2004年9月18日又来诊,言愈后半年未发,近日出国旅游,下水游泳,劳累加感冒引发咳喘,他医予中西药治疗1月余,越发加重,方仍用麻黄升麻汤去干姜、桂枝,12剂而愈。

  按:本病例初误诊为少阴病咳嗽,方用猪苓汤,不效,后根据厥阴病时,处以麻黄升麻汤而收功,这就是《伤寒论》三阴三阳病时在辨证中的重要价值所在。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其本质究竟是什么,争论了近千余年,许多观点都是后学者牵强附会的,实际上它的内容十分朴实,就是一个时位概念。六病讲时间,不涉及到病性,六证谈空间,时位统一,全凭脉证辨。三阴三阳就是一个时位辨证。搞清楚《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时位本质,有利于我们继承仲景宝贵的临床经验。

  (本文得到师兄藏东来指导审阅,特表感谢!)

  阴阳合同篇7

  元极学以净定观运真解释了阴阳运化的五个稳态阶段。“净”为元气普和人天,阴阳达到和的稳态;“定”为元光普和人天,阴阳达到和的稳态;“观”为气光化合人天,阳中阴,阴中阳达到的和稳态;“运”为元音通和人天,阳中阴、阴中阳达到和的稳态;“真”是气光音极化妙和人天,真阴真阳达到和的稳态。

  元极学的三元,即元气、元光、元音,为天地万物的物质基础;元极、太急、皇极为天地万物生化返运化的根源。揭示“元”的奥妙,研究“极”的妙用是元极学的根本任务。

  元极图演化,分为三个层次,即无极、太极和皇极。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演化妙理。即出于一(无极之混沌),立于二(太极之阴阳),成于三(皇极之合和)。

  (1)无极层次。无阴无阳,事务处于高度和谐的状态,它无所不备,无所不容。“道”和“无极”是无有的两个方面,所谓道生一,以道为体,以无极为用。《子华子·大道》说“大道有源,其源甚真,各曰空洞,空洞无有,是生三元”。

  《无极秘箓》中说:“包含万物成混沌(无极之境)”,“先天音兮后天声,光兮气兮一乾坤”。无极层次,在宇宙为天地之始;在事物发展中是上一个层次运化的结果,又是下一个层次的开端。

  极者,为本体,是全息。太极、皇极、无极皆各有其体,揭示出天地万物不同层次的根源。

  研究无极必须把握“道一”;研究“人”,必须把握“天”;研究“命”,必须把握“性”;研究下一层次,必须总结把握上一层次。总之,研究“有”,必须把握“无”。从宏观上控制,才能在微观上把握。

  (2)太极层次。为平和体系,已具阴阳的变化。变化的根本,乃是元极层次“音”的运动,根据现代科学研究,音波的波动规律相当于一条正弦函数线。图中所标曲线为阴阳运动达到最佳状态的标志。

  太极阴阳运动,第一阶段是形成阴阳对应点,反映出阴阳的变化,有两仪、四象、八卦及六十四卦象等,表示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相对应的形态和数量关系,初显创生万物的生命力。

  第一阶段阴阳运动自身各自达到平衡,这种平衡是阴阳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而达到的。矛盾产生于阴阳运动,解决矛盾首先要分析矛盾,找出主要矛盾,即最佳对应点,表现为“阳中有阴”和“阴中有阳”。“阴平阳秘”是整体平和的标志;“阳中阴”、“阴中阳”是阳和阴平衡的标志。

  太极层次的运动,是在“元音”得贯通下,形成“阳”,“阳在阴”、“阴”、“阴中阳”的运化,揭示出天地万物的内在的运动过程。《元极秘箓》中说:“动归静兮静即动,阴阳精合太极中”。

  太极包含了宇宙间无穷无尽一切事物最原始、最基本、最初态的变化规律。太极的物质运化基础为元气,“气化宇宙”是太极层次的核心,孟子说:“通天下一炁耳”。

  在太极图中包含万物之根,“阳者天之根,阴者地之根”。天地皆有性,达到最佳对应,可化运万物。研究太极阴阳的不同层次的变化,掌握“阳中阴,阴中阳”的平衡度,科研究万物的本性。

  阴阳之中的自身化变是太极层次研究的重点。阴阳运化,首先主体是在外环境中实现自生、自化、自返,才能在整体中互生、互化、互返。《元极秘箓》中指出:“颠倒归元”,即“阳中出阴,阴中出阳”才能“返胎全”。

  太极图的阴阳中各有一个小圈,分别表示为阴和阳的精华,是阴阳的全息。太极层次是阴阳的学说,寻求最佳对应关系,促进阴阳产生新的体系,这是研究太极层次的重点。

  (3)皇极层次。为阴阳合德而生,“德者,三元极化至和之谓”。“阴阳精合太极中”产生皇极。“气化元阳形象显,生化化生颠倒颠”,是皇极层次的运化形成。皇极是阴阳极化出的新体系。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图中可知,无极层次和太极层次均为外环境,皇极是外环境运化的结果。

  无极层次的一切信息蕴含在皇极之中,从而形成了天地万物的稳态。这个稳态是生天地万物的基地,“重新天地,再立性命”皆在皇极中展现。

  研究的重点是皇极形成的实质和运化的规律。元极图揭示的运化规律为“含三因五”,天地万物的发展、极化和归宿都必须经过无极——太极——皇极,这个“生化返”的全息阶段,按照阳、阴、阳中阴、阴中阳,真阴真阳五步运化。传统数理指出:数者,始于零,出于一,化于三,合于五。“含三因五”,是一个全息运化过程,周而复始,生化返合,天地万物皆遵循这一规律。

  “三生万物”,是阴阳经运化后真阴真阳的化合。阴阳三元极化至和而合德,道德互根道中含德,德中有道。三元极化至和乃生光,元光为皇极层次运化的物质基础,其特点是“聚则成形现象,散则为渺为零”。

  皇极是元极图对太极图的新发现。从元极图的运化中,可知皇极的产生,为新的全息体系,即可产生新事物,又对整体有协调作用,维系天地万物遵循“生化返”规律,在皇极中重新运化,达到至和。这种极化,带来天地万物的新发展。极化的结果,缩小了天地万物本性上的差别,正如《元极秘箓》中指出:“合生生合混沌,通化渺溟亦通化”。

  元极图的演化,揭示出“太极生本根,皇极化万象,无极返还真”的三极规律。在三极层次中,则为互生、互化、互返。每一极中的三元也在自我极化,则为自生、自化、自返。而自生、自化、自返与互生、互化、互返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转化,而形成多途径、多层次、多方位的全息整体极化。修炼中,“内景图”和“外景图”是自、互生化返的记录。除了三元在五脏经脉中运化外,又经“三门”与毫毛孔窍同天地相交合。在体内形成人体能量场,在体外形成信息场,内外相同,达到人天相合。

  阴阳合同篇8

  一、京房的阴阳五行说

  汉代易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五日,并以此解释节气的变化,解说《周易》原理,被称之为卦气说。卦气说的实质就是讲一年四季防阳二气的消长运行,京房作为汉易的代表人物,其对《周易》占筮体例的理解,都贯穿了这一基本思想。他发展了《易传》中的阴阳说,鲜明地提出了阴阳二气说,并以此解释易学中的阴阳,范畴。

  在京房看来,《周易》是讲变化的,所谓变化,无非就是阴阳变易。阴阳二气干变万化,新新不停,生生相续,永无止境,这就叫做“易”。而事物及卦爻象的存在和变易,总是又阴又阳,不能拘于一个方面,比如离卦象为二阳爻中包一阴爻,这是“本于纯阳,阴气贯中”(《京氏易传》),所以才有文明之象。他认为,纯阳之体,必须其中贯以阴气,使刚阳之气趋于柔顺,即使其中虚,方能发光照物,否则就会成为暴热而伤物。如果只专于一面,有阳而无阴,或有阴而无阳,或者只能长不能消,其结果必然失败。所以,《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

  谓道”。这是以气具有两重性说明卦爻象具有两重性。

  值得注意的是,京房还阐发了阴阳转化的观念,提出了“物极则反”说。如其释大壮卦说:“壮不可极,极则败。物不可极,极则反。”这是说,大壮卦 四阳爻二阴爻,阳胜阴为壮。其爻辞说,壮羊以其角触篱,反而被系其角,处于进退两难之地,这就是壮极则反。即是说,阳胜阴为壮,壮极则反于阴,所以事物发展到极端则走向其反面,故说“物不可极,极则反。”京氏认为,“物极则反”是同气候变化,,阳极阴生,阴极阳生,寒极则暑,暑极则凉,所谓“阴阳代谢”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其解大过卦所说的“阴阳相荡,至极则反”。“物极必反”这一命题,就易学系统说,始于京房的“物极则反”说,后来经过孔颖达、欧阳修的阐发,至程颐方提出“物极必反”说,即所谓“物理极而必反”,“极而必反,理之常也”(《程氏易传》《否卦》、《睽卦》)。

  将五行观念引入易学,始于汉墓出土的帛书《易传》。其《二三子问》释《晋卦》卦辞:“康候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说,“圣人立正(政)也,必尊天而敬众,理顺五行,天地无困,民口不渗,甘露时雨聚降,剽(飘)风苦雨不至,民心相醑以寿,故曰蕃庶……”《要》又说:“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土金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而较为系统地以五行学说解释《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辞的吉凶,则开始于京房。他以五行配入八宫卦及卦中各爻,乾配金,坤配土,震配木,巽配木,坎配水,离配火,艮配土,兑配金。乾卦为阻卦,各爻配以十二辰的阳支:初爻为子,配水,二爻为寅,配木,三爻为辰,配土,四爻为午,配火,五爻为申,配金,上爻为戌,配土。坤卦为阴卦,各爻配以阴支,初爻为未,配土,二爻为巳,配火,三爻为卯,配木、四爻为丑,配土事五爻为亥,配水,上爻为酉,配金。其它六子卦各爻,按阴阳区分,配入五行,皆类此制一五行爻位图,示之如下:

  八卦

  爻位

  乾金 坤土 震木 巽木 坎水 离火 艮土 兑金 上爻 土 金 土 木 水 火 木 土 五爻 金 水 金 火 土 土 水 金 四爻 火 土 火 土 金 金 土 水 三爻 土 木 土 金 火 水 金 土 二爻 木 火 木 水 土 土 火 木 初爻 水 土 水 土 木 木 土 火

  不仅如此,京房还按八宫卦的次序分别配入五星,即土星镇,金星太白,水星太阴,木星岁,火星荧惑。如乾宫的乾、?ァ⒍荨⒎瘛⒐圬裕??次逍邢嗌?承蚍直鹋渫痢⒔稹⑺?⒛尽⒒鹬钚牵?韵赂髫砸来窝?放湮逍牵?磷詈蠊槊秘裕?渌晷恰U庋??蕴煳难е械恼夹鞘踅馑等耸碌募?住?nbsp;

  更有甚者,京房还以五行生克说解释八宫卦同其爻位的关系。八宫卦为母,其六位为子,母子之间依五行顺序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同时又依据五行休王说提出八卦休王说,认为八卦同五行一样,轮流居于统治地位,某卦当政为王,其它卦则生死休废。所谓:“于六十四卦,遇王则吉,废则凶,冲则破,刑则败,死则危,生则荣。”吉凶随爻算,岁月运气逐休王。”京氏即以此解说卦爻辞的吉凶。五行生克说和五行休王说,表现出卦与卦、卦与爻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待,以及王为主次的关系。相生即相互资生、相互助长之意。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是“生我”与“我生”两方面的统一。相克,即相互制约、相互克服之意,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是“克我”与“我克”两方面的统一。相生起推动发生发展的作用,相克起维持整体平衡的作用,休王则以相生相克说为基础,将五行联结为一个相互交织而又主次分明的整体网络,综合起来则成为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有机系统。此种学说,无疑是一种辩证思维。

  总之,京房以阴阳五行学说解《易》,构造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间架的体系。他将八卦和六十四卦看成是世界的模式,认为《周易》既是自然界又是人类社会的缩影,作为世界变易的基本法则,即阴阳二气的运行和五行的生克,就表现在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其三百八十四爻之中。从而将西汉以来的自然哲学更加系统化了。京氏易学以阴阳五行观念解《易》,特别是以阴阳二气的变易法则解释《周易》的基本原理,对后来易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郑玄易学的五行说

  以五行学说解释《周易》中的象和数,是郑玄易学的一大特色。把《周易》中的数同五行联系起来,始于西汉刘歆的《三统历》。以五行解释八卦爻位则始于京房。扬雄受其影响,将五行生数和成数配以时间和方位,纳入其《太玄》图式之中,讲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和万物的盛衰消长。郑玄吸收了他们的观点,用来解释《系辞传》中的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

  他认为,《系辞》中所说的天地之数,就是五行之数。天地之数各有五,一二三四五和六七八九十之数即五行水火木金土的顺序。前者为生数,即生物之数;后者为成数,即成物之数。此天地之数又代表天地之气,天奇之数为阳,地偶之数为阴。仅有奇数,无偶数相配,即只有阳而无阴,还不能生成万物。所以五行之生数和成数要相配合,即地六配天一,天七配地二,地八配天三,天九配地四,地十配天五,这就是《系辞传》所说的“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有此阴阳之数相配合,天地之气方能生化万物。

  他还以五行生成之数配以北南东西中五个方位,表示一年气候的变化。“天一生水于北”,表示阴气始于北方水;“地二生火于南”,表示阳气始于南方火;“天三生木于东”,表示阳气兴盛,“地四生金于西”,表示阴气兴盛,“天五生土于中”,表示土居中央,分管四时。但是,只有阳气或只有阴气不能生成万物,所以阴气地六又在北方与阳气天一配合,阳气天七在南方与阴气地二配合。如此配合,天地之总数为五十五,也即大衍之数。由于五行之气各相并相通,故减去五数,惟有五十,所以《系辞》说“大衍之数五十”。

  此种解释,就易学说,认为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是一致的。大衍之数来于天地之数。但他又将筮法中的阴阳奇偶之数,推衍为五行之气的生数和成数,以五行相生说为核心,通过易学的形式构造了一个时空间架,作为万物生成的法则,而且这个时空间架又具有数的规定性。这又使其具有了哲学世界观的意义。郑玄此说,成为汉易中象数之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后来影响很大,被称为五行生成说。到了宋代,被易学中的图书学派所吸收。刘牧将它用黑白点的图式画出来,称之为洛书,朱熹一派则称之为河图,又成为解释世界的形成和结构的图式。

  三、张载的朋阳兼体说

  张载作为宋代著名的易学家和哲学家,提出了气化学说,以阴阳二气变易的过程和法则,解释卦爻象的变化和卦爻辞的义理,视天道为《周易》的基本原则,即所谓“易即天道”。其所谓“天道”,即气运动变化的过程,也就是《正蒙》所说:“由气化有道之名”(《太和》)。“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神化》》。气化的过程就是道。在张

  载看来,此道的内容就是一阴一阳相互推移。气的运动变化,就其一阴一阳相互推移说,叫做道,就其阴阳变易的根源神妙莫测说,叫做神;就其变易而无穷尽说,叫做易。此即《正蒙·乾称》所说,“语其推行故曰道,语其不测故曰神,语其生生故曰易,其实一物,指事而异名尔。”一物”即指气而盲。张载认为,一阴一阳相互推移的过程永不停止,卦爻象和天地万物都是依据这:-变易的法则而运动变化,这就是《系辞》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按张载所说,乾卦纯阳,坤卦纯阴,此两卦中的阴阳爻位互易,即相互推移,则有六十四卦的变易。所以,没有乾坤两卦,也就没有《周易》的变易,此即“乾坤毁则无以见易”。而乾坤的并列,来于天地的并立。天地以阴阳二气为其实体,以乾坤为其功用。因此,可以说《周易》讲的变易,也即天地阴阳造化万物的过程。此过程有其规律性,即阴阳二气的对立及其相互推移,是一切事物变易的根源。这就是他所说的“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无阴阳者,是以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正蒙·太和》)。二端即指阴阳二气相互推移。

  依据阴阳二气相互推移的法则,张载解释了天地万物形成的过程,认为气充满于太虚之中,升降飞扬,未尝止息,其中阳气清浮而上升,阴气重浊而下降,二气相感而凝聚成风雨霜雪,山川草木。阴阳二气的推移是一切自然现象生成变化的基本法则。而阴阳二气又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中,其变化或消长更替,或聚散相推,或升降相感,或施受相揉,总之,不是相互渗透,就是相互胜负,只有一方而没有另一方,即有阴而无阳,或有阳而无阴,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所谓阴阳“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正蒙·参两》)。此种观点,他又称之为“兼体”,即兼有阴阳对立的双方。他认为,个体事物是有偏滞的,如同白昼不能兼有黑夜,可是“道”作为生化万物的过程,则兼有阴阳对立的双方,如天道兼有昼夜、寒暑,而不被一方所牵累,此即“兼体而无累”。所以《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一阉一辟谓之变”,“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不能偏执于一个方面。只有从阴阳兼体说出发,考察事物的变化,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千变万化中把握其根本。此即《横渠易说·系辞下》所说;“本立则不为见闻所转,其闻其见,须透彻所从来,乃不眩惑。”必从一德见其大源,至于尽处,则可以不惑。”本立”指“刚柔立其本”,亦即阴阳兼体。

  依据阴阳兼体说,张载又提出了“一物两体”说,认为太极之气兼有阴阳两个方面而成为统一体。因为阴阳对立面相互依存,所以才有其变化的性能;因为此统一体含有阴阳对立面,所以才有气化过程的变化无穷。此即所谓:“一物两体者、,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测),两故化(推行于一)。”(《横渠易说·说卦》)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即存在于此阴阳二气的统一体中。

  张载的阴阳兼体说,强调对立面的双方不可偏废,是对中国古代两点论的进一步发展。他以阴阳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和相互推移说明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认为其根源即存在于作为物质实体的、阴阳兼有的太极之气中。这一论点,便将易学史上的内因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有力地打击了各种类型的外因论学说。这是张载易学的一大贡献。

  四、朱熹的阴阳流行和阴阳对待说

  朱熹是宋学大师,也是宋易中义理学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出“易只是一阴一阳”的命题,强调阴阳变易是《周易》的基本法则,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及其变化,归根到底,无非是一阴一阳,就卦爻象的变化说,整部{周易)不过是一个阴阳奇偶,有奇偶两画相交相推,方在六十四卦象,方有易之变易,若没有奇偶卦画,凭什么写出那{周易》的阴阳造化,又哪里去得其变易?也就是说,卦爻象的变易无非一阴一阳卦画的相互推移。就阴阳之气的变化说,气的变化有进有退,有消有长,也是一阴一阳,万物万事都依此消长变易而出,所以个体事物的存在及变化也是一阴一阳。天地之间,无一物不有阴阳乾坤,以至于至微至细,

  草木禽兽,也有牝牡阴阳。这是将事物的变易归结为阴阳变易,是对以前阴阳说的发挥。

  由此,朱熹进一步研究了事物变易的法则,特别是阴阳二气变易的法则。他认为,阴阳变易的法则有二:一是流行,即推移,如阳变阴,阴变阳,动变为静,静变为动,昼夜寒暑,屈伸往来。二是对待,即交错,如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阳中有阴,阴中含阳。前者指阴阳对立面相互转化,后者指对立面相互渗透。有对待方有渗透,而对待意味着阳是阳,阴是阴,各居其位,不相混淆,所以他又称交错对待为阴阳“有个定位底”。值得注意的是,朱氏以“一气”说明流行,以“二气”说明对待。这种观点,又含有对立统一的因素。

  关于阴阳流行,朱熹主一气说,认为阴阳的推移,乃一气之消长,阴阳·只是一气,长时为阳,消时为阴。阳的一面发展到顶点便开始消退,即转化为阴气,不是说阳气尽了,又另外有一个阴气出来代替它。正如人的呼吸只是一气之呼吸,呼时为阳,吸时为阴,这是以一气自身的转化说明事物的盈虚盛衰,突破了汉唐易学的二气轮替说。此种观点意味着一事物在其变化过程中自身具有矛盾的同一性,所谓流转,不是二物更替,而是一物之分化,是对对立面转化学说的新阐发。朱熹又认为,此阴阳流行的过程,总是阳了又阴,阴了又阳,循环不已,既没有千个开头,也没有终结。整个物质世界的变化也是如此。现在的世界只是阴阳流转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此天地之前已有一番天地,此天地毁灭了,仍然另有一天地,其前无始,其后无终。他经常引用程颐的名言对此加以论证,如说:“程子云: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此语见得分明。今高山上多有石上蛎壳之类,是低处成高。又蛎须生于泥沙中,今乃在石山,则为柔化为刚,天地变迁,何常之有。”(《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这是依据当时的地质学知识,高山上有贝壳化石,说明当年此地为河海,进而论证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阴阳流转的过程,从而推论整个宇宙也是阴阳阖辟连续不断的过程。此种观点,既肯定了物质世界的变化是对立面转化的过程,又认为无论如何转化,阴阳二气作为世界构成的要素,不被创造,也不消灭。这是朱熹阴阳学说的一个贡献。同时,他还认为,阴阳流行具有两种形式,即渐化和顿变。所谓:“化是渐渐化尽,以至于无。变则骤然而长。”(《朱子语类》卷七十四)“化是渐化”,“变是顿断”(同上,卷七十五)。甚至认为顿变并非突然而成,阴阳的消长必须经过渐化即量的积累过程。如一年的小雪节过后,阳气便一日生一分,到十一月半冬至,一阳始成,又如怀胎十月,方成个儿子。此种学说,是强调对立面转化必须经过量的积累,这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是一种新的观点。

  关于阴阳对待,朱熹又提出了阴阳各生阴阳说。他认为,万事万物各分阴阳,一事一物又有其阴阳,如人之男女为阴阳,一人之身上又各有血气,血阴而气阳;又如昼夜之间,昼阳而夜阴,但昼阳自中午以后又属阴,夜阴自子夜之后又屑阳。如此阳中有阴,阴中又有阳,阴阳交错对待,便是“阴阳各生阴阳”。比如生死,生为阳,死为阴,但生死之中又有阴阳,精气为物为生,精则属阴,气则属阳。人身之生气为阳,其体魄为阴。生命为阳,但又带个死的道理,这又是阳中有阴;死亡为阴,其魂气游散上升,又是阴中有阳。朱熹此说,在于说明卦象和事物的对立是错综复杂的,对立面是由许多层次构成的,不能将{易传》所说的“分阴分阳”简单化。此种观点,又含有对立面相互渗透,或肯定中包含否定的因素。这是朱熹阴阳说的又一贡献。

  总起来说,朱熹的阴阳流行和阴阳对待说,对事物变易的过程和形式作了许多有价值的概括,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阴阳观,闪烁着辩证思维的光芒,然而,应该指出,由于区分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世界,认为阴阳流行和对待之事,皆出于其理之当然,而形而上的理世界只有对待,其自身并无变易,永恒如此。于是,又将对立的性质凝固化,导出了阴阳定位不移说,以为个体事物和阴阳二气,其屈伸往来,虽然流行不已,但其本质和关系却定位不移,万古如是。这又陷入了形而上学。‘朱熹的阴阳流行和朋阳对待说,后来被明代的蔡清和来知德作了详细阐发,在易学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五、方氏易学的阴阳五行观

  方氏易学指明末以方孔?荨⒎揭灾歉缸游??淼姆绞霞易宓囊籽АS煞娇嘴谌?灼涓澹?揭灾侵鞒直喽ǖ摹吨芤资甭酆媳唷肥瞧浯?碜鳌7绞弦籽Т右籽е械钠?酃鄣愠龇ⅲ?馐鸵跹艉臀逍械钠鹪醇捌湫阅堋K?俏?樟苏旁匾岳础靶榭占雌?钡墓鄣悖?岢觥傲郊浣云?彼担?衔?斓刂?涑渎?似??磺杏行蔚暮臀扌蔚亩?鞫际瞧??牟?铩4笠恢??蛟??陨矸只??跹舳???跹舳??白韵嗯绦?保?嗷プ???址只?鑫逍兄???迤??鄢尚卧蛭?宀模?此?⒒稹⒛尽⒔稹⑼粒?宀挠忠?刈盼迤??迤?骶咭跹糁?裕?舜讼嘀贫?窒喑桑?幌辔?茫?钪沼止橛谝黄??姥粑逍薪砸黄?餍械牟?铩F?治?跹艉臀逍校?⒎欠侄?嗬耄??窍嗷グ???跹艏丛谖逍兄校?耙皇本闵?愠伞保?挥惺奔渖系南群蟠涡颍??杂胁畋鸷筒愦危??健安话?诖蔚谥事邸?《时论合编·图象几表·图书五行》)”。这种观点是说,从大一之气到阴阳二气,再到五行之气,此种分化或转化过程,同样基于蕴涵关系,乃一逻辑地展开的系列。这就使其阴阳五行说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

  据此,方氏着重研究了阴阳以及五行之间的涵蕴关系。关于阴阳二气,方氏阐述了阴阳体用互藏说。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著《类经图翼》曾提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阴阳互藏”说。方氏受其影响,认为阳气无形体,以阴为体;此阴之体又以阳为用。如火性为阳,其凝聚成体而为阴,方有火炎向上,这是阳以阴为体,水性为阴,其中藏有阳气,方能流动润下,这是阴之体以阳为用,即以其功能属于阳。总之,阳总是藏于阴之中,成为主导。这就是“阴阳体用互藏”,又叫做“阴阳自轮为主客体用”。阴阳不仅相互渗

  透,而且互为体用,相互包涵,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因此,由气构成的万物就“物物有水火,物物有坎离”(《时论合编·坎》),都含有阴阳两个方面。这种解释,不仅表示阴阳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且突出了阳的主导作用。是对朱熹以来“阴阳各生阴阳”说的进一步发挥。其以实体为阴,功能为阳,以功能和实体相互渗透和转化的观点,说明任何物体都具有两重性,又实发前人所未发。

  关于五行之间的关系,又阐发了五行互藏互化说。张景岳在其阴阳互藏说的基础上,也曾提出五行互藏说,认为五行之中各有五行,五行互相包涵。·如其所说:“所谓五者之中在互藏者,如木之有津,木中水也。土之有泉,土中水也,,金之有液,金中水也。火之熔物,火中水也。……火之互藏,木钻之而见,金击之而见,石凿之而见:。惟水中之火,人多不知,而油能生火,雨大生雷,湿多生热,皆是也。”(《类经图翼·五行统论)方氏易学的五行观即吸收此种学说而来。方氏不仅区分了五气和五材,而且详细分析了五行各自的性能。认为水为湿气,火为燥气,木为生气,金为杀气,土为冲和之气,能调合各种气,所以水火木金四气皆因土而成形,为五材,土形为五材之主。这样,其五行又成了物质的五种性能及构成物体的五大元素。在方氏看来,五行不仅相生相克,而且互藏互化。如其论海水的由来说,土中藏有火气,火气上升,遇冷则转化为水气,水气凝结成水则下降。地体最重,水轻于土,故下降之水浮于地上。地球形如胡桃,有凸有凹,水则汇集于凹处而成海。这是以水火土三行的性能和互藏互化解释海水的形成。又如海夜而发光,烧酒能发热,因为水中有火的成分,积雪融化凝为泥沙,因为水中藏有土。地中的土气受太阳照射而蒸发,其中含有火性,所以上升,遇冷又化为水气成为云,如果日照积久,地气乾燥之极则化为火,火燃土石化为灰烬,从地穴中喷涌而出,则成为火山。总之,五行之气相互包涵,一行之中各具四行,自然物性所以有差别,在于所禀五行之气的多少强弱不同。此说不仅认为不同的物质形态相互包涵,而且互相转化,五行作为阴阳二气运动的形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此种对物质现象变化的观察,同样闪烁着辩证思维的光芒。

  方氏易学还讨论了五行之中哪一行最为重要的问题,在张景岳推崇水火二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五行尊火说,方氏认为,五行说到底可以归之为水火二行,如气候的变化归为寒暑,气体的变化基于水火,五脏则以心肾为主,心为水,肾为火。这是因为水火二气乃阴阳二气的代表,就易学说,坎离为乾坤之正用,关于水火二气,方氏更推崇火气。其《周易时论合编》卷前的《图象几表》中,专门写了《五行尊火为宗说》,认为五行以火为尊,火为五行之宗主。他说,世人只知火能生土,却不知火能生金、生水、生木。其实,金非火不能炼成,水非火不能升降,木非火不能向荣。土中、石中、金中、海中、树中,经过敲击钻取,无不有火生出。火气无体,善于变化,所以能以其功能藏于万物之中,而又能生成万物。就人的生理而言,形骸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独以心火为君,命火为臣,方能助生化食,资养骨肉。此火不调,则百病生;此火一散,则骸废。人初死之时,形骸俱在,独此火一去,则构成形体的四大要素土金水木,就都溃散了。这是以火为五行的宗主,并视其为事物运动变化和生命的泉源。

  方氏的阴阳五行观,以七大元素解释自然现象的特征及其性能,以阴阳互藏和五行互化的观点,考察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过程,说明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而将易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也大大丰富了张载以来的气论哲学和辩证思维,对王夫之的易学哲学起了重要影响。

  六、王夫之的阴阳实体说

  王夫之作为宋明道学的集大成者,对宋明易学及其哲学都作了总结。他继承了气学派的传统,以阴阳二气解释卦爻象,从而在哲学上提出了阴阳实体说,即以阴阳二气为天地万物的本体;以气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解释天地万物变化的法则,并将“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古老命题纳入气本论的体系。阴阳二气说是王夫之易学的纲领,也是其本体论的核首先,他以阴阳二气解释卦爻象,认为卦爻象所以有刚柔之分,有吉凶悔吝的不同,皆基于朋阳二气及其变化的法则。阴阳为体,刚柔即卦爻象为用,所谓“阴阳刚柔互言之,在体曰阴阳,在用曰刚柔”(《周易内传·说卦》)。“在体曰阴阳”,即以阴阳二气为刚柔爻象之体。阴阳气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有二物”,就其未凝聚说,无形可见;就其凝结为形象说,则各有其质的规定性;就其交合而不可分离说,则浑而为一;就其各有清浊、虚实、大小等差别说;则为二;就其差别表现为性情功效说,则统称之为刚柔。有此阴阳二气之体,方有刚柔爻象之用,此即“体有用而用其体,岂待可用而始有体乎!”(《周易内传发例》)所以,王夫之认为,阴阳二气及其变化的法则乃圣人画卦立象的根据。总之,以体用范畴解释阴阳二气同卦爻象的关系,是王夫之以气解《易》的基本原则。例如其对乾坤两卦的解释,阳气舒畅,主运动,贯穿役使一切有形质的物体。故其性刚健;阴气凝结,成为坚固的形体,但其变化听从阳气的指挥,故其性柔顺。乾坤两卦的卦义就体现了二气的德性。此种观点即以阴阳为体,乾坤为用,所以他说,“阴阳实体,乾坤其德也。”(《正蒙注·乾称》)

  王夫之认为,阴阳二气不仅是卦爻象的本体,也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天地之间,凡有形有象的东西,自雷风水火山泽,以至蛹孑萌芽之小,从未成形到已成形,都是阴阳二气的产物,总之,宇宙中充满了阴阳二气,别无其它,所以说:“阴阳二气充满大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正蒙注·太和》)由于二气各有其性能,所以天地万物的性情和功效也各有差异。阴阳二气自身具有运动的本性,其聚散、消长、变化日新,神妙莫测,而六十四卦之变易,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尽在于此。这就是《正蒙注·太和》所谓:“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几……或聚或散,或出或入,错综变化,要动静夫阴阳。而阴阳一太极之实体,唯其富有充满于虚空,故变化日新,而六十四卦之吉凶大业生焉。阴阳之消长隐见不可测,而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尽于此。”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其存在和变化都依赖于阴阳二气。

  以上所述,是王夫之气本论的大致轮廓,可以说是对以前易学中气学派世界观的总结。:但从易学史上看,王夫之的阴阳实体说,还着重阐发和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其一,阴阳实有。王夫之提出“实有”说,论证阴阳二气的客观实在性。首先,他以“诚”解释“实有”,进而解释阴阳二气为实有。所谓“诚”,是说自然如此,本来如此。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无所谓虚假,都可以称之为“诚”。而宇宙中充满了阴阳二气;二气相互融合,相资相济,使宇宙广大而长久;阳健阴顺之性乃气所固有。总之,阴阳二气的存在及其性能和变化,皆自然如此,既非虚无,也非人为,所以有其客观实在性,此即“阴阳有实之谓诚”(《正蒙注·太和》)。其次,他以体用范畴论证阴阳二气是实有的。认为一切客观存在的东西都有体和用两方面,体规定其本质,用规定其功效。阴阳二气为其体,其健顺,屈伸往来为其用。体用相函,互相依赖,皆为实有,此即“体用胥有而相须以实”(《周易外传·大有》)。通过其功效即知其本体为实有。如冬寒夏炎,其功效明显可察,表明冬夏之体即阴阳二气乃实有之物。最后,他以物物相依论证阴阳实有。天地万物皆相依而生成,相依而存在,既然相依,其所依者必真实不假,有其规律。如人类依食物扣饮料而生存,粮食依土地而生长,饮料依水而合成,此即“物物相依,所依者之足依,无毫发疑似之或欺”(《周易外传·无妄》)。因此,作为天地万物之本体的阴阳二气;也是实有,并非虚妄。这就从肯定个体的客观实在性出发,论证了阴阳二气为客观存在的物质。

  其二,阴阳无增减。王夫之重新解释了张载以来的气无生灭论,阐发为阴阳二气无损益说。他认为,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是自足的,屈,于此而伸于彼,其总量无增减损益。此即其所说:“气自足也,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正蒙注·太和》)“往者屈也,来者伸也,则有屈伸而无增减。”(《周易外传·系辞下》)所以“易言往来,不言生灭”(《周易内传·系辞上》)。人物之生死,只是表示阴阳二气互相屈伸往来,作为人物之本体的阴阳二气并无生,灭,此即“生非创有,死非消灭,阴阳自然之理也”(同上)。也就是说,阴阳二气

  不因个体的毁坏而消灭,个体有成毁,而阴阳无终始。这是因为,阴阳二气作为本体,即寓于个别器物之中而发挥作用,个体消灭了,其禀有的阴阳二气又转化为另一形态,寓于另一形器之中。如秋冬时节生物之气潜藏于地中。车薪之火一烈而尽,转化为焰、烟、烬,水银升华变为土粉等,此种观点,以二气的屈伸往来解释其能量不增不减,以物质形态的转化进一步论证了气不灭论,是王夫之易学的一大贡献。

  阴阳合同篇9

  肾病综合征是以大量蛋白尿(>3.5g/24h)、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高度浮肿、高脂血症为临床特征,由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疾病引起的一组综合征[1]。现代医学依据糖皮质激素的抗炎症反应、减少蛋白尿及利尿作用,有效提高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缓解率。但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激素依赖、反跳及诸多副作用却难以克服。吾师马红珍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应用激素治疗的不同阶段,配以中医药调和阴阳,明显减少激素依赖、反跳及相关激素副作用,巩固激素治疗效果,降低肾病综合征的复发率。

  1 对肾病综合征中医病机的认识

  马红珍教授认为,肾病综合征治疗过程中的病理生理改变,能反映中医阴阳平衡观的学术思想。肾病综合征的治疗经历了一个人体阴阳平衡的破坏、恢复、再破坏、再恢复直至达到新的相对平衡的变化过程。该病初期属中医“水肿”范畴,病机特点为脾肾阳虚。脾肾阳虚,水无所制,症见一身悉肿或腰以下水肿,按之凹陷不起、腹胀身重、小便不利、舌淡或胖、苔白腻、脉沉细,治宜温阳化气、行水消肿,以实脾饮或济生肾气丸合五苓散为主方,并配合常规激素治疗。经激素合中药治疗后,水肿消退,阳气渐复,阳虚阴盛之象逐渐消除。但随着大剂量激素的使用,阴阳平衡再次打破,随之出现阴虚阳亢的燥热症状,如面色潮红、口干自汗、心烦失眠、舌红脉弦数或滑数等。此时当以养阴清热、滋补肝肾为大法,仍以恢复阴阳平衡为宗旨,改用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之类。随着激素的减量,阴虚内热渐缓,脾肾阳虚再现,症见腰酸乏力、四肢不暖、大便易溏、面色少华,舌偏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肾,助壮元气,方选金匮肾气丸、无比山药丸、右归丸之类,以助阳制阴以增强体质。在调整阴阳的过程中,用药方法则宗王冰“欲补其阳,当于阴中求阳,欲补其阴,当于阳中求阴”之训,或用地黄、女贞子、萸肉补阴,同时佐以仙灵脾、巴戟温阳;或投附子、仙灵脾、干姜助阳,同时参入地黄、 萸肉养阴,或佐肉桂、鹿角以补命门温督脉;或加丹皮、知母以清热降火,总以阴阳虚损之程度与里寒里热之轻重为依据,要在维护正气,恢复人体阴阳之平衡。

  2 临证经验

  2.1 激素起始及足量治疗阶段

  例1:陈某,男,19岁。2006年6月21日初诊。反复浮肿,蛋白尿4年,再发1月入院。肾组织活检病理报告为膜性肾病ⅰ-ⅱ期。患者既往用足量激素治疗后,尿蛋白能转阴,但激素减量时易反跳。首诊时激素治疗已2周(强的松片60mg/d),浮肿消退,尿蛋白(++),有时腰酸,纳便无殊,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细。血压及肾功能正常,辨证属水湿之邪已化,脾肾阳气未复。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组方:制附片12g(先煎),仙灵脾30g,生地、炒淮药各15g,萸肉12g,茯苓皮30g,炙甘草、杞子各10g、炒党参、炙黄芪各12g,玉米须20g,陈皮5g。服药半个月后尿蛋白(+),自觉乏力,胃纳亢进,面色潮红,自汗失眠,口干,舌质偏红,苔黄厚腻,脉细数。肾气渐复,但大剂量激素使用后出现相火渐亢,阴阳失衡,治宜阴阳双补。组方:生地30g,知母、生甘草各10g,萸肉、茯苓各12g,炒山药15g,丹皮10g,泽泻12g,制附片6g,仙灵脾12g,7剂。

  按:应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由于激素的副作用,常给中医辨证带来一定的难度,如脾肾两亏的患者可见口干面红、汗出少寐等阴虚症状,而形胖、苔厚腻、脉滑者却食欲旺盛,无纳呆口苦、神倦思睡等湿热中阻之证。该患者初诊时激素服用时间不长,无明显的副反应出现,中医辨证脉证相符。复诊时阳虚症状已纠正,出现阴虚内热症状,但处方时考虑到素体脾肾阳虚,结合舌脉所见,舌质偏红但非绛红,脉象细数而非滑数,提示阴虚而火不旺,阳复而气不足,方中知柏地黄去苦寒之黄柏,以免抑制肾阳,佐以小剂量附子、仙灵脾鼓舞肾气,且寓“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 ,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之意。此阶段辨证的要点是舌质与脉象,舌质绛红脉滑数提示阴虚火旺,是知柏地黄丸的适应证,可以不佐温阳药物。非此舌此脉则不宜过早使用知柏地黄丸,以免抑制肾阳,影响激素的疗效,不利于疾病康复。

  例2:张某,女,30岁。2007年7月17日初诊。患者于2007年5月妊娠9个月左右时出现双下肢浮肿、头痛,检查发现尿蛋白(+++),血清蛋白20g/l,测血压180/100mmhg,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病综合征。剖宫产一男婴,并予口服强的松龙1天50mg治疗。现产后1个月余,眼睑、双下肢浮肿,呈凹陷性,感腰膝酸软,视物模糊,口干时欲饮水,咽燥,胃纳减,失眠多梦,尿中泡沫多,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辅助检查:尿常规:蛋白(+++),rbc 0~2/hp,24小时尿蛋白定量5.3g,血清白蛋白20g/l,肾功能、肝功能均正常。中医辨证肝肾阴虚兼湿热。治宜养阴清热兼祛湿。组方:知母、炒黄柏各10g,生地、萸肉各15g,炒山药30g,丹皮、泽泻各10g,茯苓、车前草、蛇舌草各15g,防风12g,蝉衣10g,玉米须30g。14剂。继服强的松龙1天50mg,并加免疫抑制剂爱若华1天20mg治疗。2周后复诊:水肿消退,自觉诸症有所缓解,纳便恢复正常,舌质偏红、苔薄黄,脉细数。复查尿蛋白(++),rbc-/hp,wbc 2~4/hp。内热减轻,治疗宜加活血之品,前方去黄柏、蛇舌草,加益母草30g,当归12g,川芎10g,丹参15g,米仁30g。1个月后三诊:尿蛋白(+),前方巩固半个月。四诊时尿蛋白(-)邪实已去,气阴未复,参芪地黄汤加减。随访半年无复发,期间尿常规及肾功能化验均正常。

  按:患者妊娠后期调养不当,复因手术损伤冲任,足量使用激素,导致肝肾阴虚,湿热内生,正虚邪实。首诊时患者足量激素应用后引起阴虚火旺证候。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则视物模糊;阴虚生内热,则口干咽燥欲饮;虚热内扰,清浊不分则尿多泡沫,舌脉为阴虚湿热之证。治疗主要遵循“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二、三诊时患者虚热症状逐渐减轻,故去掉苦寒之黄柏,为防止瘀浊阻滞经脉,加活血之品。四诊邪实已去,气阴未复,治以益气养阴之法。正如张景岳所说:“诸寒之而热者 ,谓以苦寒治热而热反增 ,非火之有余 ,乃真阴之不足也。阴不足则阳有余而为热 ,故当取之阴 ,谓不宜治火 ,只补阴以配阳 ,故阴气复而热自退。”因此,凡阴阳虚损之证 ,当责之于并具水火的命门,壮水制阳乃为治阴求本。

  2.2 激素起效减量及小剂量激素维持阶段

  研究表明,长期大量应用激素后,体内生理性激素分泌受到抑制,在外源性激素撤减过程中,生理性激素分泌功能尚未得到完全恢复。因此,此期多在阴虚基础上出现气虚、阳虚症状。临床上常表现为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腹胀、纳差、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舌苔白、脉沉细等脾肾气虚或阴阳两虚之象。应逐渐加入益气温阳之品,适当减少滋阴药。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协助激素顺利撤减,防止病情反复。

  在小剂量激素维持阶段,由于激素剂量逐渐减少,由激素所致的阴虚火旺之证明显减轻或消失,临床上常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色无华、舌淡胖、脉沉弱等脾肾阳虚之证,治疗上宜加强补脾益肾温阳之功,药用: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仙茅、巴戟天、肉苁蓉、茯苓、黄芪等,随症加减,提高临床缓解率,防止病情反复。

  例3:朱某,男,56岁。反复双下肢及颜面部浮肿2年余,加重1周入院。综合各项实验室及临床指标诊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足量激素(50mg/d)治疗8周后尿蛋白转阴,激素逐渐减量。患者出现乏力、纳差、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淡、脉沉细等症。期间查尿常规蛋白(+),肾功能正常。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治以益气健脾,补肾温阳。熟地25g,山药30g,山茱萸、茯苓各12g,党参、白术各15g,生黄芪30g,党参、肉苁蓉各15g,补骨脂12g,仙灵脾30g等,服药7剂后,诸症改善。原方又进14剂巩固疗效,同时激素原剂量维持。期间患者无明显不适,尿检阴性,肾功能正常。

  按:该患者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出现典型的脾肾气虚之证,阳虚症候亦可见端倪。因此,在益气健脾的同时佐以补肾温阳之品,起到“少火生气”之功。

  例4:谢某,女,55岁。2006年6月2日初诊。20年前被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后缓解,曾多次出现复发。目前病情稳定,多次尿检阴性,血压130/80mmhg,肝肾功能正常,仍口服强的松10mg,1天1次。感乏力疲倦,面色无华,时感畏寒,胃纳一般,二便可,舌淡,苔薄,脉沉弱。中医诊断:虚劳(脾肾阳虚,气血不足),治宜温阳健脾,补益气血。组方:制附片10g(先煎),熟地30g,仙灵脾20g,巴戟天15g,陈皮6g,茯苓15g,白术12g,炒山药30g,川芎、当归各15g,米仁30g,炒党参15g,黄芪40g。7剂,水煎服,1天2次。药后复诊,患者诉以上症状明显改善。嘱其原方去熟地再进7剂,三诊患者无明显不适。3年来患者口服强的松10mg,1天1次,配合中药治疗,未出现复发。

  按:肾病综合征缓解期患者,激素已经撤减到最小的维持量阶段。中医认为,激素属于纯阳之品,归肾经,具有“少火”作用和“壮火”副作用,激素撤减时常会出现阳虚之证,在中药治疗方中加强益肾温阳药物,如附子、淫羊藿、仙茅、巴戟天等纯阳之品,及时温补肾阳使阳气振奋,阴霾得散,从而达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疗效果。

  3 用药经验

  阴阳合同篇10

  肾病综合征是以大量蛋白尿(>3.5g/24h)、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高度浮肿、高脂血症为临床特征,由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疾病引起的一组综合征[1]。现代医学依据糖皮质激素的抗炎症反应、减少蛋白尿及利尿作用,有效提高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缓解率。但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激素依赖、反跳及诸多副作用却难以克服。吾师马红珍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应用激素治疗的不同阶段,配以中医药调和阴阳,明显减少激素依赖、反跳及相关激素副作用,巩固激素治疗效果,降低肾病综合征的复发率。

  1 对肾病综合征中医病机的认识

  马红珍教授认为,肾病综合征治疗过程中的病理生理改变,能反映中医阴阳平衡观的学术思想。肾病综合征的治疗经历了一个人体阴阳平衡的破坏、恢复、再破坏、再恢复直至达到新的相对平衡的变化过程。该病初期属中医“水肿”范畴,病机特点为脾肾阳虚。脾肾阳虚,水无所制,症见一身悉肿或腰以下水肿,按之凹陷不起、腹胀身重、小便不利、舌淡或胖、苔白腻、脉沉细,治宜温阳化气、行水消肿,以实脾饮或济生肾气丸合五苓散为主方,并配合常规激素治疗。经激素合中药治疗后,水肿消退,阳气渐复,阳虚阴盛之象逐渐消除。但随着大剂量激素的使用,阴阳平衡再次打破,随之出现阴虚阳亢的燥热症状,如面色潮红、口干自汗、心烦失眠、舌红脉弦数或滑数等。此时当以养阴清热、滋补肝肾为大法,仍以恢复阴阳平衡为宗旨,改用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之类。随着激素的减量,阴虚内热渐缓,脾肾阳虚再现,症见腰酸乏力、四肢不暖、大便易溏、面色少华,舌偏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肾,助壮元气,方选金匮肾气丸、无比山药丸、右归丸之类,以助阳制阴以增强体质。在调整阴阳的过程中,用药方法则宗王冰“欲补其阳,当于阴中求阳,欲补其阴,当于阳中求阴”之训,或用地黄、女贞子、萸肉补阴,同时佐以仙灵脾、巴戟温阳;或投附子、仙灵脾、干姜助阳,同时参入地黄、 萸肉养阴,或佐肉桂、鹿角以补命门温督脉;或加丹皮、知母以清热降火,总以阴阳虚损之程度与里寒里热之轻重为依据,要在维护正气,恢复人体阴阳之平衡。

  2 临证经验

  2.1 激素起始及足量治疗阶段

  例1:陈某,男,19岁。2006年6月21日初诊。反复浮肿,蛋白尿4年,再发1月入院。肾组织活检病理报告为膜性肾病ⅰ-ⅱ期。患者既往用足量激素治疗后,尿蛋白能转阴,但激素减量时易反跳。首诊时激素治疗已2周(强的松片60mg/d),浮肿消退,尿蛋白(++),有时腰酸,纳便无殊,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细。血压及肾功能正常,辨证属水湿之邪已化,脾肾阳气未复。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组方:制附片12g(先煎),仙灵脾30g,生地、炒淮药各15g,萸肉12g,茯苓皮30g,炙甘草、杞子各10g、炒党参、炙黄芪各12g,玉米须20g,陈皮5g。服药半个月后尿蛋白(+),自觉乏力,胃纳亢进,面色潮红,自汗失眠,口干,舌质偏红,苔黄厚腻,脉细数。肾气渐复,但大剂量激素使用后出现相火渐亢,阴阳失衡,治宜阴阳双补。组方:生地30g,知母、生甘草各10g,萸肉、茯苓各12g,炒山药15g,丹皮10g,泽泻12g,制附片6g,仙灵脾12g,7剂。

  按:应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由于激素的副作用,常给中医辨证带来一定的难度,如脾肾两亏的患者可见口干面红、汗出少寐等阴虚症状,而形胖、苔厚腻、脉滑者却食欲旺盛,无纳呆口苦、神倦思睡等湿热中阻之证。该患者初诊时激素服用时间不长,无明显的副反应出现,中医辨证脉证相符。复诊时阳虚症状已纠正,出现阴虚内热症状,但处方时考虑到素体脾肾阳虚,结合舌脉所见,舌质偏红但非绛红,脉象细数而非滑数,提示阴虚而火不旺,阳复而气不足,方中知柏地黄去苦寒之黄柏,以免抑制肾阳,佐以小剂量附子、仙灵脾鼓舞肾气,且寓“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 ,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之意。此阶段辨证的要点是舌质与脉象,舌质绛红脉滑数提示阴虚火旺,是知柏地黄丸的适应证,可以不佐温阳药物。非此舌此脉则不宜过早使用知柏地黄丸,以免抑制肾阳,影响激素的疗效,不利于疾病康复。

  例2:张某,女,30岁。2007年7月17日初诊。患者于2007年5月妊娠9个月左右时出现双下肢浮肿、头痛,检查发现尿蛋白(+++),血清蛋白20g/l,测血压180/100mmhg,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病综合征。剖宫产一男婴,并予口服强的松龙1天50mg治疗。现产后1个月余,眼睑、双下肢浮肿,呈凹陷性,感腰膝酸软,视物模糊,口干时欲饮水,咽燥,胃纳减,失眠多梦,尿中泡沫多,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辅助检查:尿常规:蛋白(+++),rbc 0~2/hp,24小时尿蛋白定量5.3g,血清白蛋白20g/l,肾功能、肝功能均正常。中医辨证肝肾阴虚兼湿热。治宜养阴清热兼祛湿。组方:知母、炒黄柏各10g,生地、萸肉各15g,炒山药30g,丹皮、泽泻各10g,茯苓、车前草、蛇舌草各15g,防风12g,蝉衣10g,玉米须30g。14剂。继服强的松龙1天50mg,并加免疫抑制剂爱若华1天20mg治疗。2周后复诊:水肿消退,自觉诸症有所缓解,纳便恢复正常,舌质偏红、苔薄黄,脉细数。复查尿蛋白(++),rbc-/hp,wbc 2~4/hp。内热减轻,治疗宜加活血之品,前方去黄柏、蛇舌草,加益母草30g,当归12g,川芎10g,丹参15g,米仁30g。1个月后三诊:尿蛋白(+),前方巩固半个月。四诊时尿蛋白(-)邪实已去,气阴未复,参芪地黄汤加减。随访半年无复发,期间尿常规及肾功能化验均正常。

  按:患者妊娠后期调养不当,复因手术损伤冲任,足量使用激素,导致肝肾阴虚,湿热内生,正虚邪实。首诊时患者足量激素应用后引起阴虚火旺证候。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则视物模糊;阴虚生内热,则口干咽燥欲饮;虚热内扰,清浊不分则尿多泡沫,舌脉为阴虚湿热之证。治疗主要遵循“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二、三诊时患者虚热症状逐渐减轻,故去掉苦寒之黄柏,为防止瘀浊阻滞经脉,加活血之品。四诊邪实已去,气阴未复,治以益气养阴之法。正如张景岳所说:“诸寒之而热者 ,谓以苦寒治热而热反增 ,非火之有余 ,乃真阴之不足也。阴不足则阳有余而为热 ,故当取之阴 ,谓不宜治火 ,只补阴以配阳 ,故阴气复而热自退。”因此,凡阴阳虚损之证 ,当责之于并具水火的命门,壮水制阳乃为治阴求本。

  2.2 激素起效减量及小剂量激素维持阶段

  研究表明,长期大量应用激素后,体内生理性激素分泌受到抑制,在外源性激素撤减过程中,生理性激素分泌功能尚未得到完全恢复。因此,此期多在阴虚基础上出现气虚、阳虚症状。临床上常表现为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腹胀、纳差、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舌苔白、脉沉细等脾肾气虚或阴阳两虚之象。应逐渐加入益气温阳之品,适当减少滋阴药。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协助激素顺利撤减,防止病情反复。

  在小剂量激素维持阶段,由于激素剂量逐渐减少,由激素所致的阴虚火旺之证明显减轻或消失,临床上常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色无华、舌淡胖、脉沉弱等脾肾阳虚之证,治疗上宜加强补脾益肾温阳之功,药用: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仙茅、巴戟天、肉苁蓉、茯苓、黄芪等,随症加减,提高临床缓解率,防止病情反复。

  例3:朱某,男,56岁。反复双下肢及颜面部浮肿2年余,加重1周入院。综合各项实验室及临床指标诊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足量激素(50mg/d)治疗8周后尿蛋白转阴,激素逐渐减量。患者出现乏力、纳差、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淡、脉沉细等症。期间查尿常规蛋白(+),肾功能正常。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治以益气健脾,补肾温阳。熟地25g,山药30g,山茱萸、茯苓各12g,党参、白术各15g,生黄芪30g,党参、肉苁蓉各15g,补骨脂12g,仙灵脾30g等,服药7剂后,诸症改善。原方又进14剂巩固疗效,同时激素原剂量维持。期间患者无明显不适,尿检阴性,肾功能正常。

  按:该患者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出现典型的脾肾气虚之证,阳虚症候亦可见端倪。因此,在益气健脾的同时佐以补肾温阳之品,起到“少火生气”之功。

  例4:谢某,女,55岁。2006年6月2日初诊。20年前被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后缓解,曾多次出现复发。目前病情稳定,多次尿检阴性,血压130/80mmhg,肝肾功能正常,仍口服强的松10mg,1天1次。感乏力疲倦,面色无华,时感畏寒,胃纳一般,二便可,舌淡,苔薄,脉沉弱。中医诊断:虚劳(脾肾阳虚,气血不足),治宜温阳健脾,补益气血。组方:制附片10g(先煎),熟地30g,仙灵脾20g,巴戟天15g,陈皮6g,茯苓15g,白术12g,炒山药30g,川芎、当归各15g,米仁30g,炒党参15g,黄芪40g。7剂,水煎服,1天2次。药后复诊,患者诉以上症状明显改善。嘱其原方去熟地再进7剂,三诊患者无明显不适。3年来患者口服强的松10mg,1天1次,配合中药治疗,未出现复发。

  按:肾病综合征缓解期患者,激素已经撤减到最小的维持量阶段。中医认为,激素属于纯阳之品,归肾经,具有“少火”作用和“壮火”副作用,激素撤减时常会出现阳虚之证,在中药治疗方中加强益肾温阳药物,如附子、淫羊藿、仙茅、巴戟天等纯阳之品,及时温补肾阳使阳气振奋,阴霾得散,从而达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疗效果。

  3 用药经验


邵阳合同法务律师事务所 (http://www.smlaw8.com/hetongfawu)提供邵阳市合同法务24小时律师电话微信,提供免费在线咨询。


标签: 阴阳合同违反了什么法律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无法查证出处,我们只做学习使用,如不同意收录请联系网站马上删除


友情链接